大江体育app下载安装宁夏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绿连祖国北部山川

发布时间:2024-03-12 10:16:50    浏览:

[返回]

  大江体育app下载安装宁夏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绿连祖国北部山川2023年6月5日至6日,习总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考察,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要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在建设美丽中国上取得更大成就。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联合内蒙古日报社、新疆日报社、青海日报社、甘肃日报社围绕各地贯彻落实习总重要讲话精神的生动实践开展联动报道,全面立体展现各地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最新成果、经验启示,讲述“治沙英雄”的最新故事。

  继去年10月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再次现身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柳杨堡八字洼硝池滩后,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监测人员不久前再度发现了卷羽鹈鹕。近年来,该保护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吸引越来越多的鸟类来此栖息繁衍。

  宁夏作为唯一全境被纳入“三北”工程六期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片区的省区,是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重要前沿阵地。

  去年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林草局发挥国家林草局三北局驻地优势,建立局省联合包抓工作机制,并由吴忠市、石嘴山市、鄂尔多斯市、榆林市、庆阳市4省区的5个地级市签署毛乌素沙地联防联治合作协议,起草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片区5省区、腾格里沙漠4市联防联治框架协议,构建省市携手联防联治机制,合力攻坚作战。数据显示,去年全年,全区完成营造林125.3万亩,草原生态修复28.2万亩,保护修复湿地20.9万亩。

  今年是打好黄河“几字弯”宁夏攻坚战的重要一年。自治区林草局对此下达了150万亩建设任务,其中,120万亩营造林和30万亩草原生态修复均为续建项目。

  今年年初,宁夏已根据“三北”工程六期规划,按照国家以市为单位申报新项目的要求,确定了10个新项目。“其中,国家明确的宁夏两个示范项目分别为中卫市腾格里沙漠固沙锁边、石嘴山市毛乌素沙地系统治理,现已被列入国家2024年第一批项目清单。”自治区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努力让宁夏治沙用沙的经验和产业走向世界。

  “今年,我们计划把推进科学绿化试点示范区建设与黄河‘几字弯’攻坚战进行有机衔接。”该负责人说,全区林草部门将按照《黄河流域六盘山生态功能区(宁夏段)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综合示范项目实施方案》等8个示范项目实施方案,因地制宜确定绿化方式,开展防沙治沙、防护林、退化草原修复、生态经济林、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示范建设,打造示范亮点。

  20年前,新疆林果种植面积只有300万亩,如今,已达2110万亩,约占全国林果种植面积的13%,其中红枣、葡萄、杏、香梨、巴旦木、新梅种植规模和产量居全国第一,果农人均收入超过6200元。

  新疆林果业的巨大变化与“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实施密切相关,如今,林果业已成为新疆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柯柯牙绿化造林工程是新疆生态建设的标志性工程,1986年工程启动以来,阿克苏地区各族群众通过持续植树造林,完成造林面积120万亩,其中60%为经济林。当地群众通过发展苹果、红枣、核桃等林果种植,使阿克苏地区成为新疆林果业的主产区,林果产量占全疆四分之一。

  新疆是我国荒漠化及沙化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省区,荒漠化土地面积达106.8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64.18%。1978年我国启动“三北”防护林工程以来,新疆各族群众依托“三北”防护林工程接续奋斗,累计完工造林保存面积2275.7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03%提高到目前的5.05%,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带来生态红利的同时,“三北”防护林工程在促进粮食生产和经济林建设上发挥了巨大作用。目前,新疆建成农田防护林428万亩,减轻了大风浮尘、低温冻害等恶劣条件对农业的影响,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

  今年,新疆计划完成荒漠化土地治理450万亩,持续推动沙区环境改善。大力发展以枸杞、沙棘、肉苁蓉、苜蓿为主的沙区特色产业,巩固“三北”防护林工程成果,把更多“不毛之地”变成“塞上绿洲”,结出更多“甜蜜果”。

  青海是我国第四大沙区,也是“三北”工程重点省区,是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重要地区。青海打造“2+1+12+N”防沙治沙新格局,全面开启“三北”工程攻坚战。

  2023年9月,海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同时启动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青海省大力推进实施“柴达木盆地沙漠边缘阻击区、共和盆地沙地歼灭攻坚区”“青海湖流域沙地综合治理区”两个核心攻坚区和一个协同推进区,强化区域联防联治。

  在全国率先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省政府建立了青海省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建设工作协调机制等政策文件。

  与“三北”工程区六州政府签订“十四五”《防沙治沙目标责任书》,构建了防沙治沙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管理责任制;建立“林(草)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和“河湖长制”“林(草)长制”联动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双包五联”“五查五促”工作机制,实行最严格的资源保护制度。

  在防沙治沙工作中,积极探索“光伏+治沙+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枸杞产业,推动清洁能源、产业发展与防沙治沙融合发展,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截至目前大江体育官网,青海省已完成造林8.31万公顷,其中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片区已完成造林1.78万公顷,全省治理沙化土地9.75万公顷,其中核心攻坚区完成沙化土地治理5.16万公顷。

  甘肃省荒漠生态系统面积大、类型多,特殊的生态区位和脆弱的生态状况,使得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成为甘肃的必然选择。

  40多年间,“三北”防护林工程——这个世界历史上建设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守护着陇原山川,夯实了甘肃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绿色基础。

  近年来,甘肃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科学开展国土绿化,着力提升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三北”工程建设力度持续加快,河西走廊、陇东黄土丘陵、陇中黄土高原建设区生态治理与保护成效显著。

  通过实施“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国家生态工程,甘肃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产生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作为“三北”工程主要建设省份,2023年,甘肃启动“三北”工程攻坚战,谋划六期工程项目46个,投资估算245亿元,是前五期工程投资总额的近10倍,全省48个县纳入“三北”工程两大标志性战役范围,首批重点项目如期在环县开工。

  时下,“三北”工程带给甘肃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愈加明显。甘肃大地上,绿色的梦想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截至2023年年底,甘肃“三北”地区共完成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任务751.59万亩,其中营造林236.48万亩,退化草原修复493.74万亩,荒漠化治理工程固沙21.37万亩。

  3月初,在黄河“几字弯”北岸的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阴山北麓治理项目区,当地林草部门技术人员利用北斗导航技术,操纵满载着沙米、油蒿、梭梭等植物种子的无人机精准飞播。

  作为全国防沙治沙的主战场,内蒙古防沙治沙的奋斗史中,贯穿着内蒙古人的勇气和坚韧。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贾玉林,三代接力让绿色梦想成为现实;“治沙女王”殷玉珍不畏艰难、持之以恒,创造了种出7万亩沙漠绿洲的奇迹;老党员苏和十年如一日坚守荒漠,人工种植梭梭9万多株,在额济纳旗茫茫戈壁建起一道绿色屏障……他们为了家园更美、生态更好、绿色更多而躬身奋斗的“身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之源。

  在黄河“几字弯”攻坚区,鄂尔多斯市率先打响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市本级安排配套资金3亿元,通过栽植沙障、造林种草、光伏治沙等措施,日均治理面积超过1万亩。

  在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区,通辽市实施“五个千万”工程,推动沙区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发展;赤峰市在翁牛特旗开展以工代赈试点,充分调动群众参与防沙治沙积极性。

  在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区,阿拉善盟聚焦建设巴丹吉林和腾格里沙漠锁边林草带、阻止沙漠东侵南移,布局了“五大战役”。

  2023年6月以来,内蒙古日均防沙治沙速度达到4.3万亩,全区“绿色版图”不断扩大,展现了内蒙古牢记“国之大者”、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决心和担当。

  作为林业和草地生态领域专家,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农林科学院林业与草地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蒋齐参与并见证了宁夏与荒漠化的抗争史。

  上世纪90年代,盐池、同心等地对甘草的滥采乱挖,严重危害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蒋齐团队研究出规模化人工种植甘草的工艺方法,并大面积应用,替代野生甘草采挖;在防沙治沙研究中,他总结出的通过适宜密度营造人工柠条林的方法,全面改善了退化沙地的土壤理化性质……

  蒋齐的手机里记录着不同试验林的照片。“很难,也有很多人劝我放弃。可是你看,这一片片绿,不都是最好的回应吗?”蒋齐一边翻看着相册一边对记者说。30多年来,蒋齐的技术已经被运用在宁夏中部干旱带300多万亩的土地上,更坚定了他执着钻研的决心。

  今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明确:2024年,宁夏预计完成“三北”工程治理面积150万亩、水土流失治理130万亩的任务。对标目标,蒋齐迅速梳理自己的研究领域、负责项目,希望能为宁夏生态建设贡献更多力量。“当前,我区在提高‘绿’的数量的同时,也要思考如何提高‘绿’的质量。我们要继续研究,通过改善种植结构,适当压缩种植密度,更好地促进所种植物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蒋齐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三北’工程攻坚战,作为一名老环保人,我感到十分振奋。”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路全忠感慨道。

  大力实施“三北”工程和防沙治沙工程,党的以来,内蒙古累计造林1.31亿亩、种草3.18亿亩、防沙治沙1.38亿亩,规模均居全国第一。仅2023年造林556万亩、种草1817万亩、防沙治沙950万亩,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149%、140%、151%。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巨大成就,“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

  荒漠化防治是一场持久战。路全忠建议,要深入贯彻“两山”理念,加快推进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生态用水,系统推进防沙治沙工作;建立健全多元投资机制,拓展资金来源;强化科技支撑,为“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

  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鞍山观景台上,治沙英雄王有德驻足远望,曾是沙海的山丘已有点点青绿萌动。

  三代白芨滩人半个世纪的努力拼搏,造就了如今的白芨滩:累计治沙造林68万亩,控制流沙近百万亩,使毛乌素沙地从银川平原灌区边缘后退20多公里,有效遏制毛乌素沙地的南移和西扩,保护了黄河的生态安全。

  “习总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这大半辈子的感受:理,就是这么个理!”王有德感慨。

  20世纪80年代,王有德成为白芨滩防沙林场场长,面对滚滚黄沙,下定决心:“再难,我们也要上!”

  大力推进改革,让林场从单纯的栽树到发展经果林、成立绿化公司,让职工从“要我造林”到“我要造林”的转变……

  追风逐绿中,王有德已年逾古稀。退休后,王有德发起成立宁夏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基金会,协调马鞍山附近方圆1万多亩荒地无偿提供给基金会,开展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公益事业。

  开路引水、削高填低、清石换土……众人拾柴火焰高,10年的春夏流转,让马鞍山生态园完成了沙漠绿化和经济林种植面积8000多亩,植树130多万株。生态防护林、采摘园、公益林、经果林、植物园、景观林……

  要一代接着一代干、一代干给一代看。今年,王有德把主要精力放在中小学生青少年劳动实践教育基地上:“我们要打通‘最后一公里’,让孩子们能住在这里,感受沙漠变绿洲的奇迹,真正动手种树播绿,明白绿水青山的来之不易。”

  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走进坐落于毛乌素沙地的玉珍生态园,只见一排排樟子松和侧柏十分青翠。玉珍展览馆里,“时代楷模”“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中华环境奖”……满墙荣誉背后,是殷玉珍扎根沙漠近40年,与当地治沙人一起守卫家园,誓将荒漠变绿洲的不懈奋斗。

  1985年,19岁的殷玉珍嫁到了乌审旗井背塘。这里黄沙漫天,寸草不生。她立下誓言:“我宁可种树累死,也不能让风沙欺负死!”自此,殷玉珍夫妻俩几乎把全部收入都投入到种树治沙中。年复一年种树,从一次次失败中,殷玉珍和丈夫白万祥摸索出用灌木挡风固沙蓄水保墒,再层层设防的种树方法。他们种活的树越来越多,绿色在沙漠中不断延伸……

  殷玉珍种下的树,有不少是“三北”工程的组成部分。殷玉珍说,国家对造林支持力度持续加大,种树补贴也在增加,这让我们的决心更大,现在已建起了4000米的防风带、6750米的运水渠道和1.9万立方米的土层。

  如今,经过殷玉珍改造的沙漠已经变成了良田,长出的谷穗又粗又长。从“种树能人”到“致富能人”,殷玉珍带动周边群众积极治沙种树,当地涌现出3000亩以上的造林大户240多户,家家年收入都不少于30万元。

  认准了治好沙、用好沙这个目标,殷玉珍心里还有新打算,她说:“我想通过种树、种植、养殖的良性循环发展,不但向沙漠要绿色,还要向沙漠要效益。反正我是跟沙漠耗上了,这辈子跟沙漠‘没个完’!”

  走进青海湖北岸的克土沙区,会被一片4000公顷左右的沙漠绿洲所震撼。这便是青海海晏治沙人历经40余年不畏艰辛同沙漠作斗争换来的成绩。

  作为新时代治沙人,20多年来,石德荣几乎踏遍了沙漠的沟沟壑壑,对沙区每一个片区的自然条件和防治措施了然于心。

  针对海晏治沙中造林树种单一、治沙模式简单、科技含量低的瓶颈问题,从2010年开始,她着手试验推广“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治理模式、“草格沙障+植苗造林”的治沙新技术,采用乌柳、柠条、青杨等树种代替传统的沙棘进行治沙,为沙区的治理带来了新的发展模式、途径和思路。

  为改变海晏县沙区造林无常绿乔木树种的历史,2013年,她又引进樟子松进行治沙造林,同时采用青海云杉低密度造林模式,实现了沙区造林树种的多样性,填补了青海湖北岸高寒沙区无常绿乔木树种的空白。此外,石德荣利用沙区周边高山融雪水埋管引水,解决了以往沙区造林无法浇灌定根水,苗木缺水造成的成活率低、保存率低的问题。

  经过四代治沙人的不懈努力,海晏县沙漠化面积从“十一五”期间的6.75万公顷减少到现在的6.62万公顷。石德荣在青海湖北岸,以青春和汗水书写“沙退绿进”的生态赞歌。

  “走,咱们一起去搬运稻草,为即将开始的春季压沙做准备。”在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的带领下,林场职工乘车来到麻黄塘沙地,在连绵起伏的沙丘上,卸草、分垛、打捆、背草、堆放,一气呵成,干劲十足。

  “今年春天,我们计划完成压沙造林1万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300多万株。”郭万刚说,在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梭梭、柠条等苗木和压沙所用的稻草都已准备到位。

  八步沙是古浪县北部的一个风沙口,“一夜大风沙骑墙,早上起来驴上房”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为了保护家园,20世纪80年代初,郭朝明等6位村民义无反顾挺进八步沙,以联产承包形式组建集体林场,在茫茫沙漠里艰难开启治沙征程。

  40多年来,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在八步沙、黑岗沙以及北部沙区累计治沙造林28.7万亩,将封沙育林育草管护面积扩大到43万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6000多万株,完成通道绿化近200公里、农田林网5000多亩,以愚公移山精神生动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的绿色篇章。

搜索